第98节
今年春天第一次打猎, 何田和易弦满载而归, 带了近二十只鸭子回家。
处理好猎物后,他们开始了试验。
因为易弦的灵感来源于木板箱, 所以这种试验中的墙面材料就被叫做“板块”。
经过再次商量推敲,他们决定把板块的尺寸暂定为面积一平米,厚度暂定为二十五厘米。
用一米乘一米的四方块能很方便地铺完四面外墙, 如果用来分隔房间的内墙也是用同样的材料, 那就可以像制作混凝土石砖一样,预制好,到时候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就行了。
而且, 这个尺寸可以很方便地在室内进行制作。
虽然天气转暖了,雪也开始化了,可是室外最高气温还在十度上下徘徊,如果刮起风, 更是冷得难受,偶尔还会很随意地就飘一阵雪花。
第一个板块做好之后,取下吊在袋子中晒干的羽毛, 再取出一捆干草,铡成三四厘米的小段, 一起混好。
这次,鸭和大雁的羽毛拔掉后分只放进袋子里晾干。这样, 就能计算出填满一块板块大致需要多少只禽鸟提供羽毛。
像何田缝制鸭绒被一样,板块内部用木格分成小块,再用长竹管和漏斗把混好的填充物倒进格子里。
为了便于进行试验, 板块的四个边并没封死。
但是立体的板块和平铺的被子不同,填充物如果不放满很快就落到格子底部。当然,如果把内部的格子分割得更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填充了羽绒的衣服内胆,也是立体的,而且还会随着肢体运动不断变形,但因为格子做得更小,羽绒不会移动,也不会影响保温。可如果板块内部做成更小的格子,那太费工费时了。完全和想要节省伐木时间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个问题暂且放着,何田和易弦记录下来填充物的用量后,又有了新的问题:这样倒是保温,可是需要很多羽毛啊,按照填充物现在的比例,一块板块需要三只鸭的羽毛。那么一面墙至少需要一百只鸭?!
改变填充物的比例,保温效果会相同么?
为了进一步试验,他们又做了五块板块,每块板的一角钉上两根一指粗的竹棍,相对的一角钻上两根和竹棍尺寸相同的小洞,这样就能简单地把六块板块拼成一个大木箱。盖上最后一块顶板之前,在板块组成的木箱中放一个陶盆,盆中放一块长宽高三十厘米的四方雪砖。
十个小时之后,打开木箱,把盆中的水倒入用模具烧制的统一大小的陶杯,就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雪砖的融化程度。
试验进行了几次,填充物的材料有锯末、干草、羽毛、绒草团、旧棉絮、碎木屑,使用不同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一一记录。
为了尽快得到试验结果,他们又做了一个版块木箱。
同时,他们又发现一个新问题。
板块是用几块相同宽度的木板钉成的,钉好一个板块,需要最少二十枚钉子。
他们平时所用的木板箱也是用木板条做的,但是用榫卯结构做的,连接处涂上鱼胶,这样做木箱可以一根钉子都不用,可是要在每块木板上都画出线,锯出凹槽和凸起,比钉钉子要费时。
铁钉,在这个时代也是比较宝贵的资源,这次用来钉木箱的铁钉全是反复回收过的,如果每个板块都用铁钉,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要是用榫卯结构制作,要多花多少时间呢?
何田和易弦这时已经从发现新建屋方法的欢喜中逐渐冷静下来了,所有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都先记录下来,慢慢寻找解决方法。
做实验期间,他们又去打了两次野鸭大雁,几乎空了一冬天的熏肉小窝棚再次开始工作。雪又化了一些,林中的道路变得更好走了,两人只带着小麦去了上游的云杉林,看到符合要求的云杉,不管有没有快要倒下,就在树干上做个记号。
到了河岸边,两人把去年砍倒的树木推到河中,两根两根捆好,让它们顺着河流漂向下游。
然后两人再匆匆忙忙赶回家,把漂来的浮木拉上岸。
忙活了一天后,再数一数,摆在河岸上的圆木数量离他们理想中的目标还差着一大截呢。
两人商量着,也不能总盯着这一片云杉林砍树,等天气更好一些,继续向上游走。
往返于火山的几次,何田和易弦一直都有注意一路上的树林,在云杉林上游大约十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成熟的雪松林,全是要两人环抱的雪松,枝叶黑绿。
非到万不得已,山民们不会砍掉家附近健康成长的树木。树木不仅能保持水土,阻挡山洪,在大暴雪时提供宝贵的屏障,更是周围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砍倒了树木,野生动物也随之离去。
所以,他们只能沿着河岸寻找合适的树木。砍倒的树木顺流漂下,再拉到家中,能省下很多搬运的力气。
如果没有为了建筑材料烦恼,春天的到来绝对是美妙的。
天气快速转暖后,只一周时间,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已经有从河岸边蔓延到整个森林的趋势了。
草丛中,树林中,甚至岩石上,到处都有急不可耐冒出头享受阳光的植物嫩芽,仔细看去,灰秃秃的树枝上有棕绿色或深红色的芽苞,有些已然探出鹅黄色的小脑袋,被棕黄色、枯黄色覆盖的干草丛中,也生出了浅绿色的新草。
春天是大米最喜欢的季节,它随意漫步,每次俯首仰头都不会落空,总能找到好吃的,就算总是还没尽兴大嚼就被主人赶跑,它一低头又能找到新的食物。
何田和易弦跟在大米身后,辨认出可以食用野菜立刻把它轰走,蹲在地上采摘。
两人一边把野菜投进腰间绑着的小筐子里,一边闲聊。
话题转了一会儿,又回到盖房子上。
材料、人工,是最大的难题。
思索了几天,易弦渐渐放松了,没了当初“一定要在今年夏天就盖好房子”的急迫感。反正天长地久,只要有决心,一步一步稳稳地按照计划去做,总能实现目标。
转变了思维和心态,材料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了,只是时间的长短,至于人工,反正不着急了,哪怕就他一个人也可以慢慢干。
何田比他要乐观点,“你想没想过请三三他哥哥或者山下村子里其他年轻人来帮忙呢?如果有更多人来,察普家的两个懒蛋未必敢偷懒。”
易弦想了想,微笑,“那倒是。偷懒的话就请他们走人好了。”如果来帮忙的人只有他们两个,恐怕他们还会狮子大开口要酬劳,要是看到何田易弦请了其他帮工,不缺人也不会求着他们来帮忙,这俩怂人很可能就闭嘴老实干活了。
“我看三三的哥哥倒像个能干的人。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有空。”何田这个推论是有根据的,三三腿脚不便,又是女孩子,但是上次拜访她家时,她家的房子修整得很不错,房顶和院墙都最近才翻修过,三三的工作室还扩建过,整理得窗明几净,他们家只有她和她哥哥,这些建筑翻修的工作应该是她哥哥主持的。
“找一天,我们去问问他。”易弦忽然抿着唇笑了,“三三上次不是说他们家养了羊,要送给你羊奶么?我们送她两窝兔子,再拿几张貂皮,换几只小羊?”
“不养兔子改养羊了?”何田连连摇头,“你还想养什么?羊可不能放在笼子里养,得搭个羊圈吧?能跟大米放一起么?”
“到了她家问问他们就知道了。人家还不一定愿意跟我们换呢。”
“怎么会不愿意啊,三三说了,他们养羊是为了要羊皮,一张貂皮难道还换不了一张羊皮?”何田正说着,抬头看看,“嗯?大米怎么怎么把我们往这儿领?这里全是野草呀!”
大米正埋头在倒下的野草丛中啃食呢,易弦仔细看看,它在啃的是野草生出的草籽。
他和何田说话时跟着大米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大片野草丛中。周围的野草经历了一冬天的风雪,全都匍匐在地上,棕黄色的一片,枝叶间还有星星点点的残雪。这些草个头十分高大,如果还是直立的,最高的应该有一人多高,何田仔细辨认,看到五指型的叶子和细细的杆,“唉,这是野麻。我好久没来过这里了。”
“麻?和三三让我们种的那些不太一样啊。”
“嗯。这些也能踩出麻,但是纤维粗硬,只能做成麻绳什么的,做衣服是不行的。你没看,连大米都不吃它们的茎叶,只挑草籽吃。”
易弦捡起一根麻,摸了摸麻杆,想了一会儿,“我们砍一些带回家。”既然纤维粗硬,应该也能当填充材料。
他和何田商量过,用干草当填充物太浪费了,那可都是草料呀,都是家中动物过冬的食物。因此他们决定到山下村子买一船麦秸秆运回来,村民们收获了小麦,麦秸秆要么直接在地里烧了当肥料,要么收回家垛着当引火草料,家中有家畜的,还能当保暖的垫料。现在应该还有很多没用完。
现在,他放眼看看这一片野麻地,这要是都收起来,也要运两三次才能运回家呢。
这可比到山下村子去买麦秸秆要方便得太多了!
易弦抓住大米耳朵揉揉,晃晃它的脑袋,“大米,你可真聪明。”
于是,何田和易弦不再捡野菜了,拿出镰刀把倒在地上的野麻一把一把搂起来收割了,再用绳子捆成一捆一捆的,让大米驮到小船边。
第一批野麻运回家后,他们就不再带大米来了。
他们又往返了两次,直到下午四点,才把这片野麻几乎收割完。
运回家的野麻在窝棚前堆成三座两米多高的小山。
易弦和何田忙碌地把一捆一捆的野麻抱进窝棚里。载着第三批野麻划船回家时,太阳渐渐躲进云层后面,像是一滴墨汁滴进了天空,云朵像被水墨晕染,快速地黑了起来,空气中闻得到湿润的气息,相信很快就会有一场大雨。
刚收割的野麻来不及压成方方正正的草块就得赶紧收好,因为还蓬松着,它们很快填满了干草窝棚中的空位。
这时天上的乌云已经黑得要滴出水了,何田和易弦赶快打开陶器工坊,把一捆捆野麻搬进去。
几滴雨滴重重地落在窝棚顶上时,他们俩顾不得把草捆摞好了,一个抛,一个接,只管先把它们都扔进窝棚里,只要不被淋湿就好。
但最后几捆野麻还是不可避免地淋了雨。
易弦跑去拿了雨衣给何田穿上,让她先回家,“你别淋雨了,回去做饭吧。我去抱几包浮石过来,摞在上面吸吸水分。”
何田回到家,先把今天收集的野菜洗净,用烧水焯过,再用凉水一浸,放在笊篱上沥干,撕成四五厘米长的小段备用,再在一个大陶碗里放上一杯面粉,打了几粒蛋,搅匀,加上一点盐,再加一点水,调成面糊。
她减小炉灶里的火,支上平底锅,放一大块猪油,用一只竹水舀舀一勺面糊,浇在锅子中心,提起锅轻轻晃动,面糊均匀地摊成一张薄薄的煎饼,在面糊正面还没完全凝固时,抓一把野菜,用手指捻一捻,松散地撒在面饼上,再用铲子轻轻压平,扬起锅子,薄饼在空中一翻,再落进锅里时,朝上的那一面已经煎得金黄。
何田煎好三张煎饼,易弦回来了。
他先撕了一片煎饼放进嘴里,又喂何田一块,“好吃。”煎饼两面薄脆,有蛋香和野菜的清香,菜叶全都压平散开在淡黄色的饼面上,像是被拓印上去的。
他擦净头发,换下湿衣服,戴上斗笠,去地窖里拿了一颗白菜和一块三层肉腌肉。
他剥开菜叶,只切下最里面几层菜叶,嫩黄色的菜叶切掉,只要白玉似的茎,切成三四厘米的小片,再拿几片三层肉腌肉片,也切成同样大小的片,揉碎一颗晒干的红辣椒,一起下锅翻炒。
易弦切菜时,何田做了一锅白菜豆腐汤,豆腐是昨天做的竹盒子豆腐,切下一半,切成指头大小的小方块,锅中放上一勺豆酱,水滚之后放进豆腐块,刚才切下的白菜叶切成丝,放进去,稍微滚上几滚就可以出锅了,乘在碗里再撒上几粒翠绿的小葱花。
这时,门外的雨越下越急了,雨滴噼里啪啦落在房顶上,银鞭一样的雨丝不停抽在窗户上,两人对坐在餐桌前,喝一口热乎乎的豆腐汤,咬一口煎饼,再夹一筷子腌肉白菜茎放在饼上卷起来,身后不远处是融融的炉火,真是惬意极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也祝大家用餐愉快,睡眠愉快。
第99章 不是蛋的蛋
99
春天的第一场雨似乎继承了去年冬天第一场雪的凶猛, 足足下了一夜还不停。
第二天早上, 易弦来到河边,河水是浑浊的深棕色, 河面上翻腾着白色的漩涡和泡沫,许多棕黄色的树枝在漩涡之间起伏。
就连山涧中的水也变成了棕黄色。
天空阴沉沉的,丝毫看不出要放晴的意思。
时不时还会划过几条闪电, 轰隆隆地打起雷。
也并非完全没有好消息, 伴随这场雨而来的是温暖湿润的气流,随着雨水渗入土壤,冻土全都变得柔软。相信雨停之后, 就可以开始播种了。还会有很多美味的菌类从竹林中、树墩上冒出来。
连那几只在大米窝棚里沉睡了一冬天的鳖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不知在什么时候醒了,试图踩着同伴的龟壳从陶缸里爬出来,但却总是失败, 摔倒下来,发出龟壳龟爪子和缸壁碰撞的声音。
易弦用一只竹篮把它们拎回了水池边的石圈里。
小麦惊喜地趴在石圈墙边上,摇着尾巴看着这几只爬动的鳖。
何田认为这样的天气是非常适合种下莲藕的, 于是和易弦从水缸里捞出藏在淤泥里的莲藕,把它们移栽到水塘里。
他们先把水塘的出水口打开, 放出一大半水,在靠近池子边缘的软泥地上挖了个浅坑, 把莲藕连着淤泥投进去,再封好出水口,引进山涧中的水。
因为谁都没有种植莲藕的经验, 种下的藕能不能活,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他们也准备了plan b。挖莲藕时,易弦和何田摘了很多莲蓬,足足装满了一袋。
莲子当然就是莲藕的种子,既然有了种子,那就不怕种不出来。
何田拆开几个莲蓬,剥出莲子,撒了一些在自己家的水塘里,剩下倒进山涧,让它们随波逐流,没准到了夏天,就能在下游支流的某片湿地见到荷花了,哈哈哈。
当然,这种随缘的种植法不是主流。
易弦常说,要是在大严寒之前的时代,何田很可能是个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她可是连架藤桥都要用双曲函数计算的人。
在准备今年的作物育种时,何田也没忘了莲子。
处理好猎物后,他们开始了试验。
因为易弦的灵感来源于木板箱, 所以这种试验中的墙面材料就被叫做“板块”。
经过再次商量推敲,他们决定把板块的尺寸暂定为面积一平米,厚度暂定为二十五厘米。
用一米乘一米的四方块能很方便地铺完四面外墙, 如果用来分隔房间的内墙也是用同样的材料, 那就可以像制作混凝土石砖一样,预制好,到时候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就行了。
而且, 这个尺寸可以很方便地在室内进行制作。
虽然天气转暖了,雪也开始化了,可是室外最高气温还在十度上下徘徊,如果刮起风, 更是冷得难受,偶尔还会很随意地就飘一阵雪花。
第一个板块做好之后,取下吊在袋子中晒干的羽毛, 再取出一捆干草,铡成三四厘米的小段, 一起混好。
这次,鸭和大雁的羽毛拔掉后分只放进袋子里晾干。这样, 就能计算出填满一块板块大致需要多少只禽鸟提供羽毛。
像何田缝制鸭绒被一样,板块内部用木格分成小块,再用长竹管和漏斗把混好的填充物倒进格子里。
为了便于进行试验, 板块的四个边并没封死。
但是立体的板块和平铺的被子不同,填充物如果不放满很快就落到格子底部。当然,如果把内部的格子分割得更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填充了羽绒的衣服内胆,也是立体的,而且还会随着肢体运动不断变形,但因为格子做得更小,羽绒不会移动,也不会影响保温。可如果板块内部做成更小的格子,那太费工费时了。完全和想要节省伐木时间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个问题暂且放着,何田和易弦记录下来填充物的用量后,又有了新的问题:这样倒是保温,可是需要很多羽毛啊,按照填充物现在的比例,一块板块需要三只鸭的羽毛。那么一面墙至少需要一百只鸭?!
改变填充物的比例,保温效果会相同么?
为了进一步试验,他们又做了五块板块,每块板的一角钉上两根一指粗的竹棍,相对的一角钻上两根和竹棍尺寸相同的小洞,这样就能简单地把六块板块拼成一个大木箱。盖上最后一块顶板之前,在板块组成的木箱中放一个陶盆,盆中放一块长宽高三十厘米的四方雪砖。
十个小时之后,打开木箱,把盆中的水倒入用模具烧制的统一大小的陶杯,就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雪砖的融化程度。
试验进行了几次,填充物的材料有锯末、干草、羽毛、绒草团、旧棉絮、碎木屑,使用不同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一一记录。
为了尽快得到试验结果,他们又做了一个版块木箱。
同时,他们又发现一个新问题。
板块是用几块相同宽度的木板钉成的,钉好一个板块,需要最少二十枚钉子。
他们平时所用的木板箱也是用木板条做的,但是用榫卯结构做的,连接处涂上鱼胶,这样做木箱可以一根钉子都不用,可是要在每块木板上都画出线,锯出凹槽和凸起,比钉钉子要费时。
铁钉,在这个时代也是比较宝贵的资源,这次用来钉木箱的铁钉全是反复回收过的,如果每个板块都用铁钉,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要是用榫卯结构制作,要多花多少时间呢?
何田和易弦这时已经从发现新建屋方法的欢喜中逐渐冷静下来了,所有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都先记录下来,慢慢寻找解决方法。
做实验期间,他们又去打了两次野鸭大雁,几乎空了一冬天的熏肉小窝棚再次开始工作。雪又化了一些,林中的道路变得更好走了,两人只带着小麦去了上游的云杉林,看到符合要求的云杉,不管有没有快要倒下,就在树干上做个记号。
到了河岸边,两人把去年砍倒的树木推到河中,两根两根捆好,让它们顺着河流漂向下游。
然后两人再匆匆忙忙赶回家,把漂来的浮木拉上岸。
忙活了一天后,再数一数,摆在河岸上的圆木数量离他们理想中的目标还差着一大截呢。
两人商量着,也不能总盯着这一片云杉林砍树,等天气更好一些,继续向上游走。
往返于火山的几次,何田和易弦一直都有注意一路上的树林,在云杉林上游大约十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成熟的雪松林,全是要两人环抱的雪松,枝叶黑绿。
非到万不得已,山民们不会砍掉家附近健康成长的树木。树木不仅能保持水土,阻挡山洪,在大暴雪时提供宝贵的屏障,更是周围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砍倒了树木,野生动物也随之离去。
所以,他们只能沿着河岸寻找合适的树木。砍倒的树木顺流漂下,再拉到家中,能省下很多搬运的力气。
如果没有为了建筑材料烦恼,春天的到来绝对是美妙的。
天气快速转暖后,只一周时间,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已经有从河岸边蔓延到整个森林的趋势了。
草丛中,树林中,甚至岩石上,到处都有急不可耐冒出头享受阳光的植物嫩芽,仔细看去,灰秃秃的树枝上有棕绿色或深红色的芽苞,有些已然探出鹅黄色的小脑袋,被棕黄色、枯黄色覆盖的干草丛中,也生出了浅绿色的新草。
春天是大米最喜欢的季节,它随意漫步,每次俯首仰头都不会落空,总能找到好吃的,就算总是还没尽兴大嚼就被主人赶跑,它一低头又能找到新的食物。
何田和易弦跟在大米身后,辨认出可以食用野菜立刻把它轰走,蹲在地上采摘。
两人一边把野菜投进腰间绑着的小筐子里,一边闲聊。
话题转了一会儿,又回到盖房子上。
材料、人工,是最大的难题。
思索了几天,易弦渐渐放松了,没了当初“一定要在今年夏天就盖好房子”的急迫感。反正天长地久,只要有决心,一步一步稳稳地按照计划去做,总能实现目标。
转变了思维和心态,材料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了,只是时间的长短,至于人工,反正不着急了,哪怕就他一个人也可以慢慢干。
何田比他要乐观点,“你想没想过请三三他哥哥或者山下村子里其他年轻人来帮忙呢?如果有更多人来,察普家的两个懒蛋未必敢偷懒。”
易弦想了想,微笑,“那倒是。偷懒的话就请他们走人好了。”如果来帮忙的人只有他们两个,恐怕他们还会狮子大开口要酬劳,要是看到何田易弦请了其他帮工,不缺人也不会求着他们来帮忙,这俩怂人很可能就闭嘴老实干活了。
“我看三三的哥哥倒像个能干的人。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有空。”何田这个推论是有根据的,三三腿脚不便,又是女孩子,但是上次拜访她家时,她家的房子修整得很不错,房顶和院墙都最近才翻修过,三三的工作室还扩建过,整理得窗明几净,他们家只有她和她哥哥,这些建筑翻修的工作应该是她哥哥主持的。
“找一天,我们去问问他。”易弦忽然抿着唇笑了,“三三上次不是说他们家养了羊,要送给你羊奶么?我们送她两窝兔子,再拿几张貂皮,换几只小羊?”
“不养兔子改养羊了?”何田连连摇头,“你还想养什么?羊可不能放在笼子里养,得搭个羊圈吧?能跟大米放一起么?”
“到了她家问问他们就知道了。人家还不一定愿意跟我们换呢。”
“怎么会不愿意啊,三三说了,他们养羊是为了要羊皮,一张貂皮难道还换不了一张羊皮?”何田正说着,抬头看看,“嗯?大米怎么怎么把我们往这儿领?这里全是野草呀!”
大米正埋头在倒下的野草丛中啃食呢,易弦仔细看看,它在啃的是野草生出的草籽。
他和何田说话时跟着大米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大片野草丛中。周围的野草经历了一冬天的风雪,全都匍匐在地上,棕黄色的一片,枝叶间还有星星点点的残雪。这些草个头十分高大,如果还是直立的,最高的应该有一人多高,何田仔细辨认,看到五指型的叶子和细细的杆,“唉,这是野麻。我好久没来过这里了。”
“麻?和三三让我们种的那些不太一样啊。”
“嗯。这些也能踩出麻,但是纤维粗硬,只能做成麻绳什么的,做衣服是不行的。你没看,连大米都不吃它们的茎叶,只挑草籽吃。”
易弦捡起一根麻,摸了摸麻杆,想了一会儿,“我们砍一些带回家。”既然纤维粗硬,应该也能当填充材料。
他和何田商量过,用干草当填充物太浪费了,那可都是草料呀,都是家中动物过冬的食物。因此他们决定到山下村子买一船麦秸秆运回来,村民们收获了小麦,麦秸秆要么直接在地里烧了当肥料,要么收回家垛着当引火草料,家中有家畜的,还能当保暖的垫料。现在应该还有很多没用完。
现在,他放眼看看这一片野麻地,这要是都收起来,也要运两三次才能运回家呢。
这可比到山下村子去买麦秸秆要方便得太多了!
易弦抓住大米耳朵揉揉,晃晃它的脑袋,“大米,你可真聪明。”
于是,何田和易弦不再捡野菜了,拿出镰刀把倒在地上的野麻一把一把搂起来收割了,再用绳子捆成一捆一捆的,让大米驮到小船边。
第一批野麻运回家后,他们就不再带大米来了。
他们又往返了两次,直到下午四点,才把这片野麻几乎收割完。
运回家的野麻在窝棚前堆成三座两米多高的小山。
易弦和何田忙碌地把一捆一捆的野麻抱进窝棚里。载着第三批野麻划船回家时,太阳渐渐躲进云层后面,像是一滴墨汁滴进了天空,云朵像被水墨晕染,快速地黑了起来,空气中闻得到湿润的气息,相信很快就会有一场大雨。
刚收割的野麻来不及压成方方正正的草块就得赶紧收好,因为还蓬松着,它们很快填满了干草窝棚中的空位。
这时天上的乌云已经黑得要滴出水了,何田和易弦赶快打开陶器工坊,把一捆捆野麻搬进去。
几滴雨滴重重地落在窝棚顶上时,他们俩顾不得把草捆摞好了,一个抛,一个接,只管先把它们都扔进窝棚里,只要不被淋湿就好。
但最后几捆野麻还是不可避免地淋了雨。
易弦跑去拿了雨衣给何田穿上,让她先回家,“你别淋雨了,回去做饭吧。我去抱几包浮石过来,摞在上面吸吸水分。”
何田回到家,先把今天收集的野菜洗净,用烧水焯过,再用凉水一浸,放在笊篱上沥干,撕成四五厘米长的小段备用,再在一个大陶碗里放上一杯面粉,打了几粒蛋,搅匀,加上一点盐,再加一点水,调成面糊。
她减小炉灶里的火,支上平底锅,放一大块猪油,用一只竹水舀舀一勺面糊,浇在锅子中心,提起锅轻轻晃动,面糊均匀地摊成一张薄薄的煎饼,在面糊正面还没完全凝固时,抓一把野菜,用手指捻一捻,松散地撒在面饼上,再用铲子轻轻压平,扬起锅子,薄饼在空中一翻,再落进锅里时,朝上的那一面已经煎得金黄。
何田煎好三张煎饼,易弦回来了。
他先撕了一片煎饼放进嘴里,又喂何田一块,“好吃。”煎饼两面薄脆,有蛋香和野菜的清香,菜叶全都压平散开在淡黄色的饼面上,像是被拓印上去的。
他擦净头发,换下湿衣服,戴上斗笠,去地窖里拿了一颗白菜和一块三层肉腌肉。
他剥开菜叶,只切下最里面几层菜叶,嫩黄色的菜叶切掉,只要白玉似的茎,切成三四厘米的小片,再拿几片三层肉腌肉片,也切成同样大小的片,揉碎一颗晒干的红辣椒,一起下锅翻炒。
易弦切菜时,何田做了一锅白菜豆腐汤,豆腐是昨天做的竹盒子豆腐,切下一半,切成指头大小的小方块,锅中放上一勺豆酱,水滚之后放进豆腐块,刚才切下的白菜叶切成丝,放进去,稍微滚上几滚就可以出锅了,乘在碗里再撒上几粒翠绿的小葱花。
这时,门外的雨越下越急了,雨滴噼里啪啦落在房顶上,银鞭一样的雨丝不停抽在窗户上,两人对坐在餐桌前,喝一口热乎乎的豆腐汤,咬一口煎饼,再夹一筷子腌肉白菜茎放在饼上卷起来,身后不远处是融融的炉火,真是惬意极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也祝大家用餐愉快,睡眠愉快。
第99章 不是蛋的蛋
99
春天的第一场雨似乎继承了去年冬天第一场雪的凶猛, 足足下了一夜还不停。
第二天早上, 易弦来到河边,河水是浑浊的深棕色, 河面上翻腾着白色的漩涡和泡沫,许多棕黄色的树枝在漩涡之间起伏。
就连山涧中的水也变成了棕黄色。
天空阴沉沉的,丝毫看不出要放晴的意思。
时不时还会划过几条闪电, 轰隆隆地打起雷。
也并非完全没有好消息, 伴随这场雨而来的是温暖湿润的气流,随着雨水渗入土壤,冻土全都变得柔软。相信雨停之后, 就可以开始播种了。还会有很多美味的菌类从竹林中、树墩上冒出来。
连那几只在大米窝棚里沉睡了一冬天的鳖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不知在什么时候醒了,试图踩着同伴的龟壳从陶缸里爬出来,但却总是失败, 摔倒下来,发出龟壳龟爪子和缸壁碰撞的声音。
易弦用一只竹篮把它们拎回了水池边的石圈里。
小麦惊喜地趴在石圈墙边上,摇着尾巴看着这几只爬动的鳖。
何田认为这样的天气是非常适合种下莲藕的, 于是和易弦从水缸里捞出藏在淤泥里的莲藕,把它们移栽到水塘里。
他们先把水塘的出水口打开, 放出一大半水,在靠近池子边缘的软泥地上挖了个浅坑, 把莲藕连着淤泥投进去,再封好出水口,引进山涧中的水。
因为谁都没有种植莲藕的经验, 种下的藕能不能活,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他们也准备了plan b。挖莲藕时,易弦和何田摘了很多莲蓬,足足装满了一袋。
莲子当然就是莲藕的种子,既然有了种子,那就不怕种不出来。
何田拆开几个莲蓬,剥出莲子,撒了一些在自己家的水塘里,剩下倒进山涧,让它们随波逐流,没准到了夏天,就能在下游支流的某片湿地见到荷花了,哈哈哈。
当然,这种随缘的种植法不是主流。
易弦常说,要是在大严寒之前的时代,何田很可能是个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她可是连架藤桥都要用双曲函数计算的人。
在准备今年的作物育种时,何田也没忘了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