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朝鲜战役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七日,李如松率领明朝的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
  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他指挥的是侵朝日军第一军团。
  小西行长,他是一名猛将,也是一名充满智慧的人,所以,丰臣秀吉才会把最重要的平壤交给他来把守。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
  明军的总攻,不是人往城门冲,而是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头!
  这也是李如松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军队的厉害之处,那就是先用炮轰,再用人冲。日军在火炮之后,心胆俱裂,就一定不是对手!
  此时,明军的火炮之下,整个平壤城,火焰蔽空,震天动地!
  明军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
  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
  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是小西行长没有丧胆,他亲自督阵,仍然拼死抵抗!
  他命令弓箭手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
  这样一来,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这是他的勇猛之处!敌人的进攻,靠的是一鼓作气!如果一鼓作气之下,进攻不了,那就会气衰,想再次进攻,可就难了!
  双方就这样战到了午时!
  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两千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
  小西行长继续坚守,宁死不退,一定要把明军阻挡住!
  李如松见了,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这正是李如松的高明之处!知道在最艰难的关头,要是咬住牙了,敌人就会溃败!
  他这一招奖罚分明,使得士兵拼命向前!
  李如松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
  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 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一万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
  明军由此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
  一门失守,六门皆惊!
  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当下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
  日军残余主力约九千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
  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
  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
  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
  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
  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
  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
  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 万历三大征考》记载, 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
  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一万多个日军士兵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 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 江源道、 黄海道、 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
  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
  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
  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