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当女配[快穿] 第8节
  直到宋依云一行三人施施然走了,站在原地的两人才回过神。
  “唬谁呢,一个初中生能考这么好?呵,仗着吹牛不给钱,就吹吧,高考要是没考上就笑死个人了。”
  两人自然是不愿意相信。偏偏宋依云一脸自得,若是谎话又极容易拆穿,沈琳色厉内荏的放肆嘲笑,好似这样宋依云说的就是假话了。
  “行了别说了,烦不烦,一天到晚念叨她。”文知青羞恼得跺了跺脚,快步朝招待所走去,“冷死我了,赶紧给我拎两桶热水到屋子,我要洗澡。”
  “好嘞好嘞。”沈琳跟在身后,笑得谄媚。
  ***
  过了几日,正式高考的日子终于到了。
  宋依云吃了两个香喷喷的大肉包,喝了热热的豆浆,整个人都暖和了,被苗榴花和沈南生簇拥着进了考场。
  考场内的考生年纪都不小,脸上有风吹雨打的沟壑,双眼沧桑得不像读书人。整个考试过程都安静得不行,只有笔划过纸张的“簌簌”声和偶尔响起的紧张喘气的呼吸声。
  考试全程很顺利,大家都很珍惜这次考试机会,每个人都严阵以待。只是在最后一场时,还是出了个小插曲。
  “老师,老师,我可以继续。”
  不知道那位考生出了什么问题,她的脸色泛青,唇色发白,额头都是汗,握笔的手抖得像筛子一样还使劲拽住了纸和笔,艰难得跟监考老师求情。
  监考老师太为难了:“同志,不是我要为难你,你现在的状态看上去很不好,我建议你赶紧去看一下医生。考试虽然重要,但还有机会不是?”要是这个考生在考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我没事,我真的没事。老师,我盼这一天盼了好多年了。你就让我考吧!求求您了!我不能失去这次机会。”那考生拼命拽住试卷,怕老师收回卷子,不知不觉间眼眶已经淌满了泪水。
  整个考场陷入了沉默中,被考生的哭声感染,大家都忍不住眼眶湿红,感同身受地叹息。好不容易等到了高考恢复,就是死也要死在考场啊,换做是他们,也不愿意就此作罢。
  “老师,我会点医术,她这是低血糖。进考场前我交的那个袋子里有几粒糖,可以给她吃!”
  生病的考生就在宋依云隔壁桌,她仔细看了眼,确定是低血糖后才举手。袋子里的糖还是沈南生前两天买给她甜甜嘴的,没想到居然派上用场了。
  生病的考生不是第一次犯这病,但她家庭背景复杂敏感,出现这种症状后也没敢去找赤脚大夫看,根本不知道这病的医治就这么简单。
  监考老师见得多,知道低血糖这种病。他赶紧从讲台上翻出宋依云说的袋子,朝着全体考生展示了一遍无异常后,才把糖纸剥开递给了生病的考生。缓了片刻,脸色苍白的考生逐渐恢复了正常,监考老师也长舒了口气。
  很快,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了。
  出到考场外,苗榴花拿着裹了层布的暖水瓶,沈南生抱着一件军大衣迎了上来。宋依云心里暖暖的,原来这就是有人疼、有人爱的感觉吗?
  等成绩的这几天,宋依云把高考那两天在省城书店买的几本有关教育的书籍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再结合30世纪的教育发展,在书籍的空白处不断填补心得体会,从中倒是得了些许快乐。
  上次资格认定考试成绩出得快,导致苗榴花这段时间都心不在焉。嘀咕着要不要去省城问问,一直等着也不是办法,万一这一片儿都没有考上的,不是一直都晓不得结果?可她转念又想,别人考不考得上不一定,宋依云绝对是没问题的!
  在苗榴花脑内反复纠结时,门外响起了苗二嫂的声音。两家人在上次中秋吃了团圆饭后,往来更加频繁了。她还以为是大哥又要喊一家人吃个饭聚一聚呢。
  “麦子啊,你回去跟你公公说声,等两天依云成绩出了咱们再聚,这段时间我心慌慌的,做菜都没心思。”苗榴花边说边给苗二嫂开门。
  “大姑!成绩出啦!成绩出啦!依云考上了!还是省状元!”
  苗二嫂跑得跌跌撞撞的,激动得涨红了脸,高举着手里的信。在苗二嫂身后还跟着呼啦啦一群人,眼熟的同村人占大多数,他们簇拥着几个手里扛着黑色方盒子的,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咧着一张张黝黑脸,骄傲的介绍:“记者同志,宋依云同志家就住这里。我们就知道她一定能考上,嘿,你不知道她虽然是个女娃娃,可努力了。走在路上都要捧着书念呢!”
  几个兴起的村民还念了几句听来的诗歌,诸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
  听到动静出来的宋依云正赶上同村人夸她:……这不是村里那几个初中生在资格认定考试期间到处念叨的诗词吗?
  甭管是谁念的,从“老实敦厚”的村民嘴里出来,都成了宋依云的“优秀事迹”。几个不明真相的记者同志大手一挥,奋笔疾书地写下“a省文科女状元备考期间废寝忘食,走路都在背诗词!”。
  苗榴花早被从天而降的状元消息砸晕了头,乐开了花,村民说啥一喊“榴花啊,俺说的是吧”,她立马点头“是是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儿媳可努力了”……
  宋依云无奈扶额,听着一群人吹完后,才恢复主角位,跟大家一起合拍了一张状元照。记者同志满意得走了,村民满意得走了,喧嚣热闹的小院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我要去找黄姑婆问个好日子。”
  黄姑婆是以前的地仙儿,但破四旧被打倒了,被赶去扫牛棚捡牛粪。办酒这种大事要挑个好日子才行,苗榴花乐滋滋的装了几个蛋,想偷摸着找黄姑婆算日子,还没踏出门又怕被逮着,“不行不行,万一被小人举报了,连累到你就坏了。”
  宋依云看着忙叨叨的苗榴花心头暖暖的,又想着刚才一脸自豪骄傲的村民,心念微动,借此机会快速写了篇文章。
  《读书明智,知识明理,妇女能顶半边天——来自a省高考文科女状元的感谢信》
  第17章 第一个世界 古早出轨军婚文里的女配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言语朴素却真挚。宋依云循着原身的记忆,把读书时代的故事娓娓道来。
  临河村不大,没有村小。到了可以读书的年纪,她看到同村的男孩子抱着书拎着米去隔壁村小读书,一时好奇,跟着父母吵闹着也要去读书。因为年纪小不懂事,她吵闹的声音太大,被路过的叔叔婶婶听到了责骂她“一个丫头片子不老老实实洗衣做饭割猪草,下地干活,帮你爸爸妈妈带弟妹,想什么读书?读书是你女孩子能做的事情吗?一群男娃娃读书,你个女娃娃站里面,知不知羞耻!”
  被叔叔婶婶用这般凶恶的言语辱骂,她忍不住哭泣着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幸好她的母亲没有跟着众人一起说她,只是说你想读娘就让你读。
  读书好啊,好在哪里呢?
  最明显的是学会算数后,看得懂钱,买东西也能转的过来弯儿。赶集的时候,她母亲在一个摊贩那里买了许多东西,喊价是总共九块六毛,那人不想要母亲那一毛一毛的零碎钱,让母亲给他十块一毛,他找个整的五毛。母亲气呼呼地指着卖东西的人骂他是骗子,不要脸,九块的东西要收她十块钱,拉着她就打算走。这是很简单的算数,哪怕只读小学一二年级,都能够算明白这笔账。造成这件事的原因总得来说有两个,一个是家里常年父亲管钱,母亲接触钱的机会少。再一个就是扫盲班开设时间在母亲已经成婚生子时,家里琐事成山,根本抽不了身,只上了两天课就没去了,基础教育没有落实。
  从那之后,她更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很可惜,读到了初中,家里的条件水平已经不允许她继续读下去。
  “我会在农忙间隙看书,因为我渴望知识,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在书里我可以看见北国风光,听见大海呼啸,闻见莲花暗香……我想读书,我渴望读书,我想走遍世界重新认识世界。如果有这个机会,我愿用生命与之交换。”
  原身真的是个很美好的女生,宋依云写的这些,都是原身埋藏在心底,最真诚的渴望。
  在信的后半部分,她感谢祖国给了她读书的机会,感谢主席同志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理念。这句话是她继续读书,朝着众人为她规划的路线逆向而行的无限勇气。
  “我的生命,不止是一个小家庭,一个男人,一个孩子,和无限的家庭琐事。”
  这句话是感谢信的结尾,更深的内容她没再写下去。因为这一句话,已经注定在这个时代离经叛道。
  精心挑选了出版风格比较大胆的报社进行投稿后,宋依云迎来了苗榴花为她办的酒席。
  宋家一家人从临河村赶了过来。宋母在席上喝了两杯酒,脸涨得红彤彤的,她含着泪指着宋父道:“看,这是我的闺女!女孩子怎么了,女孩子照样能光宗耀祖!”
  在宋依云读书期间,宋母没少受到宋父的指责。宋父是个耙耳朵,听不得外人说闲话。每去宋奶奶家被念叨一次,回来就要对着宋母发脾气,嚷嚷着女孩子终究是要嫁人的,读什么书。有这时间与钱,不如让她多学学厨艺与绣活,将来好嫁个好人家,这一辈子就算有着落了。宋母自己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在这件事上铁了心硬气,骂不还口忍着气替宋依云要钱读书。
  席上众人都望向宋父,他缩着脖子讪讪的摸了摸鼻尖,这段时间被吹捧得挺的笔直的脊梁弯了下来,耸着肩讨好地朝着宋母笑:“我说归说,不还是拿了钱?多少年前的事了,现在拿出来说有什么意思。今天大好的日子,咱别说这些不好听的话。”
  正因为今天是个大好日子,宋奶奶一家想来都被宋母怼了过去。以前的难听话她句句都记在了心里,凭什么现在能当做没事人样一同享受荣誉?
  宋依云走到宋母身边,拍了拍她的手背。一切委屈仿佛都在这一刻消散了。
  见气氛不对,立刻有人出来打圆场。宋母又不是来砸场子的,她转过身擦掉眼泪,笑着跟熟人开始唠嗑,跟着活跃气氛。
  酒席逐渐热闹起来,快结束的时候,村长提出要有所表示。
  “读书烧钱,依云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是省状元。作为村长,我提议大家每家每户支持一下。”读书具体要花多少钱村长也不清楚,但读书烧钱是老人挂在嘴边的话,总不能让状元栽在没钱上吧?
  省状元出在了自己村,这两日青山村人走路带风,在这一片儿出尽了风头。平日里锱铢必较的婶子也大方表示,多的拿不出来,四五块还是能支持的。一家四五块,一个村就能支持四五百了,还真不是笔小数字。
  “谢谢叔叔婶婶,您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开学后学校会发补贴,每月十七块,完全不用担心读到一半没钱读。”
  “啥?还给补贴?”村民震惊了。
  国家的政策福利待遇是很好的,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宣传渠道。县里消息灵通的人知道,考上的人知道,但是村里面消息闭塞,就都不知道了。还以为需要自己花钱呢,谁能想到读书期间学校还给发钱?
  “学校给我来了信,说开学后会发粮票,只要交点书本费和住宿费,每个月相当于赚钱。从小学开始读到高中,正常需要9年时间。到隔壁村上小学每年要五块学习费,读到初中后是每年十块。高中贵些,要二十块。全部加在一起要八十五块。粮食自己带,就算不读书也要吃东西,这点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但是有些沉没成本还需要计算。六岁开始读,小学读完才十一岁,如果不读书,跟在大人身后上工,一年可能有一些工分但赚不来十块钱,初高中的年纪工分可能多些,总共加起来可能是两三百的成本。但是考上大学后一个月十七块的补贴,成绩好还能拿到每学期百来块的奖学金,差不多两年大学生活就能赚回成本。毕业后大学还给包分配工作,可以说投资孩子读书稳赚不赔。就算考不上大学,读完高中也能参加城里的工厂招考。要是我们村也有村小,成本只会更低。”
  宋依云的这番话,让村长沉默了。精明的村子人开始算账,但都是只上了几天扫盲班的水平,勉强能识几个字和会十以内的加减法,算不明白这笔账。这个时候,几乎每人心里都在想,要是他们也读了几年书,肯定能像宋依云那样侃侃而谈。
  村长忍不住心动,但是建村小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建房子,找靠谱的老师,还要考虑招生问题。
  一场热闹过后,在生活逐渐平静下来时,村长搓着黢黑的脸上门来访。
  “宋丫头,有个事我想请你帮忙拿个主意。你说咱们村也办个村小能不能行。”
  村长这是心动了,又怕青山村人太少了撑不起来一个村小。村小的建设属于集体财产,若是亏着办损耗了大家的利益,指定是办不下去的。
  “村里有过世老人的旧房子,找几个人帮忙修缮一下就能用。我们村的几个知青水平都不错,虽然这次没考上,但有好几个都擦着线,再准备一年铁定能上大学。准大学生教小学生肯定没问题。我们村生源可能不太够,但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村小呢。村长要是愿意,可以取个状元村小的名字。”
  最后一句话正是宋依云愿意给村小借势的意思,一句话直接说到了村长心坎上。有省状元的名号,何愁招不到生?
  村长笑眯了眼:“小宋啊,我代表青山村感谢你的支持。”怕是,这才是村长这次来的目的。
  ***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快开学的时间。宋依云没有选择读北大清华,而是选择留在a省,读a大的教育专业。现在的大学包分配,而且是按照就近原则解决就业问题。想改变临河村的受教育现状,须得留在a省。
  高等学府不解宋依云的选择,一直到开学前都在给她写信,让她再考虑考虑。a大则很高兴,为了人才不被挖走,赶紧联系宋依云,表示学校里的最高等奖学金给她留了名额,只要她来,大学期间完全不用愁。
  宋依云这段时间没有闲着,受村长之托,在村小当起了数学老师。可以说文科高考的几门学科中,其他的有书能看懂,数学则是有书也看不懂。于是她白天教小学生,晚上则当起了知青们和村里上次没考上的初中生们的数学老师。
  日子忙忙碌碌的过着,感谢信投稿一事等了很久没有后续,宋依云就没再关注了。
  然而,在开学的前三天,她收到了一封回信。
  第18章 第一个世界 古早出轨军婚文里的女配
  寄信人的地方写的名字是余丽。
  打开信封,里面有三张大团结,一张报纸和一封信纸。
  报纸是a省的省城半月报,刊登日期是2月15日,距今天有了些日头。宋依云投稿报社并不是省城半月报。省城半月报报道的新闻都是些积极向上、正向的宣传内容。她撰写的感谢信主线内容符合主旋律,但涉及到男女关系与女性价值的思考,许多论调在这个时代离经叛道,不是主流媒体愿意刊登的内容。
  但在省城半月报的首页,《读书明智,知识明理,妇女能顶半边天——来自a省高考文科女状元的感谢信》标题醒目,赫然正是宋依云的投稿。
  她展开了信纸,一番阅读后才知道原来是耀新报社将她的感谢信转投给了省城半月报。信纸的落款正是余丽,耀新报社的社长。她在信里的结尾解释道“女性有权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感谢您将您的故事分享给我们,我想广大的妇女同胞们非常需要您的事迹鼓舞,耀新报社的影响力远不如省城半月报。请您原谅我们的自作主张。”
  余丽的字很漂亮,笔锋干脆利落,见字如见人,可以窥见她是位有思想、有能力的实干家。
  事实也正是如此。
  省城半月报刊登的宋依云写的感谢信版块处还插入了一张配图。一个蓬头垢面,背着与身形不符、装满猪草的大箩筐的小女孩,正眨着大大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远处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们。女孩的渴望跃然于纸上,触目惊心,让看者忍不住心酸。
  这张照片是余丽在收到感谢信后,喊上报社里的照相专家,一同去村里拍的。文字与图片相配合,让感谢信的渲染能力更上一层楼。
  宋依云打心里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报社社长产生了好感。当然,对于省城半月报愿意刊登她的感谢信也是十分惊讶。
  她将稿费、信纸和报纸重新折叠好,小心保存,锁进了柜子里。接着继续进行数学资料整理。还有三天她就要开学了,便想着把数学资料整理归纳一番,留给知青们和青山村。
  数学资料整理工作量较大,宋依云费了些功夫,终于赶在出发前一天完成了。
  正巧村长李志军再次登门,她将资料全部交给村长:“这是我根据公式原理整理的一些典型例题,一些没有过程的题目我已经将中间步骤补充完整,就麻烦村长您帮忙转交一下。”
  李志军看着手里资料上密密麻麻的书写痕迹,竖着大拇指:“宋同志费心了,这事你就放心交给我,一定办的漂漂亮亮。”
  “不过,还有一件事,我得提前跟你说一声。”
  昨日是李志军去公社开会的日子。
  青山村位置偏远,没有林场也没有农牧场,各类资源都十分匮乏,村长上任到现在没有任何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不仅是他,上数几任村长一直都是不功不过,素来开会就是去点个卯,无事可以汇报。这次因为建设了村小和出了名省状元,他难得换上了唯一没有补丁的体面衣衫,带上了文件袋,装好宋依云帮他撰写的村小建设报告,意气风发奔赴公社开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