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到第二日早上,周老头就醒了过来。
  “爹,你没事了吧?”
  周老头转着眼珠子,看了看围着自己的儿孙们,脑子还有些不清明,他知道自己病倒了,还以为自己要下去见阎王了呢,可迷迷糊糊的,这咋就自己好了?
  周老头咧了嘴,身子还有点虚,但他也知道自己死不了了,“没事,阎王不收我呢!”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郑老头更是红着眼道:“咱命大,阎王爷都不敢收呢!那话咋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病得最重的周老头没事了,其他饿虚了的,有徐茵茵偷偷给喝的水里放了葡萄糖粉,也还坚持得住。
  比起其他流民陆陆续续的有人被抬出去,几家人里一个都没大事,这就值得庆幸了。
  而更幸运的是,城门再次打开,停了好几天的施粥,又开始了。
  施粥的这天,城外流民哭声一片。
  哭自己饿死的亲人,也哭差点就饿死的自己终于喝上了粥。
  几家人也都领到了粥,众人一口两口的,肚里总算有了点东西。
  一连领了三天稀粥喝了,徐老太等病躺了几天的也都能坐了起来。
  而几天的施粥后,城里有官吏出来,带来了知府大人的赈灾指示。
  第51章 第五十一话:安顿
  知府大人会统一对流民们进行安置,先登记,发放临时户籍文书,二十户为一村,再雇流民修建房子,然后分发荒地,头两年不收赋税,叫流民们能休养生息,把日子过起来。
  众流民喜极而泣,对着官吏就跪了下来,齐呼知府大人是青天大老爷。
  城外的所有流民开始排队,在小吏处登记,领取临时的户籍文书。
  领到了户籍文书之后,先凭户籍文书在城门口搭建好的义诊窝棚里排队看诊,还能免费领到两副药。
  然后还可在一旁的窝棚领取到富户们捐赠的旧棉被和旧棉衣等。
  而后施粥的粥棚每日照样能领一顿粥,直到众流民都安顿好。
  徐家等七家人一起排队,正好分到了一个村子里。
  随即便有专门负责他们这个村子的小吏带着他们前往围着荒地圈出来的临时的村落,从这二十户人中挑出能干活的劳力,开始建房子。
  就是简单的石头土坯茅草皮的房子,修建起来也快,众人一起忙活,用不了两天就建好了二十户人的房子。
  这期间,大家都可继续在城门口领取到施赠的粥。
  而负责修建房子的人还能分到官府专门派发的馒头。
  官府只盯着帮着每户建出三间房子,要是不够住,自家后头再慢慢扩建就是。
  等房子一建好,官吏们就撤走了,城门口的粥棚等也都撤走了。
  但流民们都有了安身之所,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不会冷死冻死了。
  更重要的,流民们可以凭临时的户籍文书进城,城里不会排斥流民,有活计都会雇流民干,大家可以凭力气干活,挣得银钱,买了粮食度过这个冬天。
  等来年春暖花开,官府会发种子,到时候粮食得收了,日子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经历了逃荒和生死,大家伙很容易满足,对于能安定下来,都觉得是天大的幸运了。
  几家人也是这么觉得的,当晚就在一起开了个小会,说好明儿一早,几家的人就一起进城去,找活干!
  而剩下在家的人,就负责去开垦荒地。
  这建了房子安了家,几家人自然就是各过各的,只是进城找活干,大家一起,也有个照应而已。
  老徐家进城的安排,是徐春河父子三人以及徐春山父子还有徐大郎,以及马氏周氏和张秀兰一起进城。
  分到的荒地不多,就徐老头和徐春林在家慢慢的开出来就成,多点人进城找活干,挣了银钱,好把粮食这些置办起来。
  至于徐老太,就带着徐茵茵和徐五丫这两个小姑娘,四下去找野菜这些。
  天不亮,几家要进城的人就聚集在了村口,还有同村的其他十三户的人,大家一路有个伴,一同进城去。
  他们分到住的地方离府城也不远,走上小半个时辰,就能进城。
  到了城门口,天才蒙蒙亮,等城门一开,从左边的小门进去,守城兵一一检查了他们的户籍文书,才放他们进去。
  今儿进城的多数都是安顿好的流民,进城来找活干的。
  以前农闲时,徐春河等人也曾进城或者到镇上找过活计干的,知道城里一般都专门有个地方,要找活干的人去那里窝着,能等着活,不至于无头苍蝇似的到处跑。
  是以专门腆着脸跟人打听了地方,进了城就直奔那里去。
  到了地方,那矮墙底下已经窝了不少人,有流民过来的,也有本就是这府城附近的百姓。
  到了辰时初,城里人来人往的,也开始热闹起来。
  不多时,这矮墙处就陆续有人来。
  头一个,就是雇人建房子的,建大宅子,搬搬抬抬的打杂的,需要三十个,可以连着干一个月呢。
  众人一蜂窝的围上去推销自己。
  那管事眼睛睃来睃去的,显然看得出来流民跟其他百姓的不同,仿佛不经意的,就漏过了流民,很快就挑上了三十个人,带着人离开了。
  后头又来了几个找人干活的,也都有意无意的略过了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