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瑶光犹豫片刻,叫孟婆子,“你们都下去吧。”
孟婆子有些担心,但哪敢违拗瑶光,只好带丫鬟婆子们都出去了。
厅堂里只剩下两人,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天色仍旧蒙昧未明。
瑶光问,“你家主人现在何处?”
沈婆子口唇轻抿一下,依旧垂眸颔首,面带微笑答:“我家小姐在景和二年获罪,除了道籍,发往江州,在距江州府城四十里的荪县病逝。”
瑶光叹口气,“那你潜伏在翠谷,是想怎样?找谁报仇吗?李静微?”
沈婆子抬起头,紧紧抿着唇,双眸冰冷,又像燃着火。
就在刚才,瑶光本来好奇这院子何时住了人,见那婆子去倒夜桶,两人打个照面,也便罢了,可她突生疑窦——这婆子虽穿着粗布衣裳,瞧气度仪态却像个管家婆子,至少是近身服侍之人,那么问题来了,在翠谷居住的,谁的近身服侍者会穿粗布衣服呢?
瑶光自己不甚讲究,可是却一直很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她自己穿粗布衣是图着方便,但身边的人却得四季都有至少两套上得了台面的衣服,因为他们在意这个,若穿得不像话,会被其他仆人嘲笑。
她再仔细一想那婆子的容貌,忽然间想起王顺送多宝等人上山时被一个婆子冒充灵慧祠管事冒领了门礼的事!
事后薛娘子和张师姐曾叫人去查,只查到这婆子又充做小贩,将从王顺那儿骗来的菜蔬、鲜果、鸡鸭等物尽数卖给了山上其他几个道观!
当时瑶光就觉得这个婆子可真他酿的是个人才!骗了礼物后不慌不忙变现,然后不知所踪,神奇。
因为这事实在少见,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走了几步想起那婆子的样貌,不正是王顺形容的么?
没想到她真是胆大啊,住的地儿还挺高级呢,竟然在翠谷找了一处空房子住了。只是平日不知她如何生活。
瑶光想来想去,觉着这个人潜伏在这里肯定是有什么事要做,一问,原来那院子是她旧主所居。熟门熟路。
听到沈婆子说她旧主已死在流放的路上,瑶光对自己的揣测更肯定了几分。江州在哪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去的就是江州,然后遇见琵琶女,写了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在大周京城两千多里之外,沈婆子孤身一人,走了几千里路跑回京城,就为了占空房住?不会吧?再想想她当初为何守在灵慧祠门前,还能让王顺一下把她当成灵慧祠管家,恐怕也不是巧合。她旧主因何获罪被流放?还不是李静微她爹没事找事来翠谷扫黄打非?
沈婆子听到瑶光这几个犀利的问题,一改之前恭顺的样子,神色冷峻,冷笑道:“炼师冰雪聪明。不错,我家小姐死后,我早就如槁木死灰行尸走肉。我也想过殉主,可我家小姐高义,自知难逃惨祸后就将我们一干奴仆全数放了籍,将家中余资分给我们让我们自寻生路,可我不愿离开。我从小姐四五岁时就服侍她……此去江州两千余里,我怎能弃她而去?我誓死不离,她也无可奈何。只是,小姐还是……”
她哽咽几声,又刚硬起来,红着眼圈道:“李小姐的爹爹为求美名,将多少人性命断送。若是他的女儿韶龄年华就死了,不知他会不会难过?我守在灵慧祠门前,见了李小姐好几次。可是——”
沈婆子嘴唇抽搐,泪水夺眶而出,“我下不了手。我的小姐,也是那般年纪,也跟她一样……”
刚好这时王顺来送门礼,沈婆子骗走礼物卖了些钱,偷溜回翠谷,原只想看看旧居,没料到门锁都没换。她进去了,屋子里陈设依旧,追思旧主,一时间也不知该往哪里去,就这么住下了。翠谷别院房子不易出手,平时也没人来看,她昼伏夜出,倒也无事。
瑶光有一事不解,“我听说,大多数女冠都除籍罚款而已,怎么你家小姐判了流刑?”薛娘子说过,只有那几家专门做勾搭世家子弟生意的才判了流刑啊。
沈婆子抹着泪咬牙切齿道:“我家小姐姓童,原也是京西大户人家小姐,只因家族实在没了人口,不愿与族中远亲裹乱,我家老爷临终前给小姐办了道籍,出家在山上金灵观。我家小姐与锦川伯金家的三公子交好。那一夜,公子前来与她相会,谁料到……天降横祸。若公子肯说句话,是与我家小姐相恋,而非行勾栏事,我们只要交了罚款就不必流刑。谁知,那金三公子竟躲起来避而不见了!我好不容易找到他,求他出一张文书也可,不用他去京兆尹,他——他叫随从打了我一顿,自己跑了!”
瑶光为她与童小姐难过,“那金三公子现在呢?”
沈婆子苍凉笑了一声:“炼师是想问我,既然如此,我应该去找那金三公子报仇才对,为何迁怒李小姐?嘿,您所料不错。江州距京城这么远,我葬了小姐后又大病一场,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如何能回京?我病愈后,便在江州城中一家店铺做杂活,攒了一年多的钱,这才千辛万苦回到京城。我一到京城,先去的便是锦川伯家。谁知老天无眼,金三公子这二三年中过得好不胜意,先娶了门当户对的妻子,又中了进士,现已做了官,外放去了郴州。”
郴州离着京城又有快一千里了。
瑶光长叹一声,“不知,你如今作何打算?还要攒钱去郴州么?即便去了,他是官,你是民,你又有什么办法接近他?如何报仇?是手刃他?还是潜入他后宅,伤他妻儿?”
沈婆子泪如泉涌,哭了一会儿说,“我岂不知这事有多难呢?可恨世间负心薄幸之人偏偏遭老天庇佑。”
瑶光摇头,“你既然都把话说开了,又何必这时还作态呢?你知道我身份,今日跟我说这些,是想借我之手报复金三公子吧?”
沈婆子跪俯在地上,“炼师,求您为我家小姐伸冤。”
瑶光叫她先起来,“我很同情你家小姐的遭遇,更敬佩你的忠诚坚韧,但我也不能只听你一面之词。你若愿意,暂且留在我这里。我为你慢慢筹划。如何?”
沈婆子踌躇片刻,再次跪拜,“多谢炼师收留。”
瑶光叫人给沈婆子食物,又找了被缛等物给她,叫孟婆子送她去山下的羊毛作坊农舍住着。
沈婆子收拾停当,来给瑶光叩头,“不能白吃白住,炼师只管吩咐,我什么都能做。”
她早脱了奴籍,瑶光看了她籍书,便和她立了雇佣契约,和工坊现在请的几个大妈一样,按件计费,只是一个月少三百文钱,是吃住费用。
到了傍晚,天空终于放晴,梨溪山上又更冷了些。
瑶光上灵慧祠,和薛娘子说了沈婆子的事。
薛娘子叹道:“童小姐所遇非人,可幸身边还有一个这样的忠仆。这人若说的都是真的,性子坚忍刚强,胜过多少男子……若是留下,可为我们助力,可是……”
瑶光知道她顾虑的是什么,“不妨。是真是假,不难打听。她这样有本事,想走,我们也留不住。”
这一夜,瑶光回到别院,又失眠了。
她总是在想童小姐的事。
这位小姐比许多女子幸运得多,虽然父母早亡,但她父母真心疼爱,又有忠仆,又有资产,爹临死前还给她安排了一条安安稳稳的路。谁知道,童小姐有了宝贵的自由和物质基础,还想追求爱情,谁知一不小心遇见个渣男,再遇到点人祸,翻车了。
正如沈婆子所说,苍天不开眼,薄幸负心的金公子在童小姐流放受苦的时候又是金榜题名,又是洞房花烛,还做了官儿。
她翻来覆去,干脆又披衣而起,奋笔直书。她并不是为童小姐鸣不平写奏疏,而是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
瑶光这一写就写到天色将白。
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写了!这真是在晋江看书看久了,猴子都能写文了啊。
创作者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兴奋的冲动,这是种充满焦灼的幸福,其中还掺杂着不易察觉的痛苦,这时候的创作者的肾上腺素和脑内啡狂飙,人体产生自然的兴奋剂,感受不到疲劳也感受不到饥饿,他们此时的创造力就像在赛道上疾驰的赛车,必须要把创作完成到某一阶段,车才能停下来,这个极度激动的状态才能逐渐平复。
瑶光胡乱吃了点东西,拿着刚出炉的文白夹杂的手稿跑去灵慧祠,先让老郡主掌掌眼,“师父,咱们能叫女先儿来说这个么?”
那天老郡主到碧水江汀瞧了瞧,觉得不管是什么都不错,就是气氛不够活跃,为什么不请两个说书女先儿呢?多点人气也好啊。眼看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山上人都少了,你这个什么“论坛”整天开着没人来,怪没面子的。
老郡主戴着老花镜看得津津有味,放下文稿叫清芷,“笔墨伺候。我来润色润色。”
她笑嘻嘻对瑶光说,“怎么不能?从前奉纯公主养了一群小戏子,就爱整天自己编戏叫他们演。唉,她那戏编的,稀烂。你这个嘛,文采也就三流,文笔更是狗屁不如,但胜在其中有真情。真情,最为可贵。奉纯那些戏就是无病呻吟。咱们编好了文稿,叫女先儿们串成曲子,就可说书唱曲了。唉,奉纯公主死后,她那群小戏子不知都去哪儿了。”
老郡主连骂人都能骂得辞藻华丽,何况是正经写文呢?这篇文经她润色后,果然美味得多了,薛娘子、张师姐和宋李两人看的时候都落泪了。
老郡主还给文起了个一听就凄美中透着狗血的名字,叫《桐花女泣血传》。
大周女先儿说书,与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说法不同,女先儿说书是两人配合,一人面前放着一面立架,架上是面盆大小的书鼓,边敲边唱,另一人或用琵琶,或萧管,或琴瑟,或牙板与之相合,一人唱一段,唱词大多是七言一句,四句一段。
与老郡主相熟的那两个女先儿,一个叫王玲娟,一个叫冯慧娘,都是京中名角,文化素养比瑶光高了不知多少,而且专业。
她们一看文稿就道:“老观主高才!这编成书来说,定能红遍京师。”
她们将童小姐这段故事改换时代背景,人物姓名隐去,结尾改成忠仆感动神明,复仇成功,薄情郎金公子乘舟落水嗝屁了,桐小姐变成了桐花之神。
怎么爽怎么来,大快人心。
瑶光付了女先儿们一个月的钱,老郡主又加了一倍给她们做奖金,叫她们俩住在退思居,每天到碧水江汀说书,先说一个月的。
有张师姐做宣传,山上女冠们一天之内都知道了碧水江汀请了女先儿长期站场,说的还是新编的书,纷纷来听。碧水江汀又热闹起来,卖了挺多点心茶水的。
当桐花女的故事从梨溪山传到京城的时候,从七月初就离京的端王,终于也回到了京城。
第98章 搞事
端王一回来,朝堂再次震动。事实上,他还没回来,就已经搞事了。
端王在中元节前去了大周龙兴之地垠州祭祖,本来在中秋前应该能赶回京城,但从垠州回京路上遇到了皇帝派去巡查的一位御史求救。
御史到地方巡查,这种事其实历代皇帝都有做,即使9012年也有中央巡视组嘛,不过呢,巡查御史能不能真的看到地方政务真相,看到了会不会管,管了会不会管到底,这就见仁见智了。
这位御史王赟就是个路见不平管到底的硬骨头,结果被地方黑恶官绅给倒打了一耙,先是身边负责保护的锦衣卫在逼奸良家妇女被抓进监牢接着连遇路匪要不是恰好遇见端王,估计王御史回不了京城了。
端王也不是好性儿的当即把护卫侍从分成几批乔装打扮,他自己领着王赟一伙人又跑回龙潭虎穴搅了个天翻地覆,地方官绅不是和匪盗勾结么?好。那我先烧了匪盗的寨子再到县城找你。几方人马杀到县城,将县衙官员连窝端了从临县抽调官员衙役,彻底整顿政务。
等这些事处理完,中秋早过完了。
返京途中,端王听说韩瑶光把渤海侯家公子给打了,一问究竟,那哪能当没事儿啊?
我老婆,就算出家了那也曾经是我老婆。你敢调戏她?
这不刚好顺道么?那叫王赟再去渤海郡看看呗。我自己先慢慢走着。
王赟这“顺道”一去,还真查出来崔家几件不得了的事。
作为一个世代镇守一方的公侯,尤其渤海侯这种地方财政和兵权都在手里的,不欺男霸女都奇怪了。不过,崔家胆子还真不小,要只是抢占民田这些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崔家私藏了金谷国的贡女。这可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党性问题了啊,同学们。
金谷国是大周的邻国和属国,三面环海,一面与渤海郡接壤,盛产人参、貂皮和珍珠,自打前朝受封之后就有向皇帝献美女的惯例,称为“贡女”。当年老皇爷也收过人家的贡女,这些贡女现在都成了老太妃,在京郊一个行宫中过日子。
景和帝继位以后,连选妃都不选,怎么会要金谷国的贡女?他是以“孝道”治国的,认为叫人家异国女子去国离乡,从此一辈子骨肉分离,很伤人和,便当一项德政免了金谷国进献贡女。
万万没想到啊,皇帝免了金谷国献贡女,这渤海侯却没把那一年金谷国送来的贡女给人家退回去!
金谷国每年的朝贡表疏全是由使者乘船送到渤海郡,再由渤海侯派人送进京城的。也没发现自己每年上贡的东西都在渤海侯这儿被扣了一遭,就连朝贺表疏等也被篡改了。
王赟、端王还未到京城,密报已经进京了。
崔家这事一爆出来,哇喔,好炸哦。
举朝震惊。
这个罪名可真不轻。这几名贡女全被崔家父子收用了。其中一人,成了渤海侯的姬妾有了身孕,今年六月竟被渤海侯夫人逼堕其胎致死。
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先前出了韩瑶光痛打渤海侯家公子的事,皇帝一直装作无事发生,既不治罪这位表弟,也不召见他,朝廷官员们有点拿不住这方向,但王赟的密报奏章一回来,皇帝让在朝堂上一念,大家均想:哦,原来陛下在这儿等着呢。那登基还等什么啊?赶紧的,抄家伙狂批崔家呀!
渤海郡东临大海,自古有渔业、海盐两项大收入,又因为和金谷国接壤,与东山国一海相隔,海贸收入也不错,这可是块人人垂涎的大肥肉。不过渤海侯世代镇守,无人能下口而已,这时得了机会,哪能放过。
于是便有人说,从前因为渤海郡常有海盗海患,所以才需要一个高度机动性的管理系统,得要一个能统筹各方的公侯世代镇守,如今四海波平,为什么不干脆撤了渤海侯世代镇守的制度,仿泉州、泊州等沿海州县之例,设市泊司和州官县官等,再另设驻军呢?如此一来军政分开,才是常理。
这个提议很合理。放眼大周,即使一地藩王,如庐陵王、张掖王等,也只是领一份食邑,一不干政,二不蓄兵,只在地方上领个闲职,或是教化,或是督政,还真没有哪一家能像渤海侯家这样又管着地方税收,又管着地方兵马的,即使边州各地的镇守将军也没有这么多权力,人家那儿还真是时不时打几仗呢。
本来渤海侯家被搞,也就言官们激动,这下,武将们一听,嘿好机会呀。渤海侯府要是被裁撤了,那我们就有机会出京镇守啊,去的又是连着十几年没打过仗的渤海郡,大大的肥缺,谁不想去?他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条陈、写奏章,例数轮着派官儿去管比一家子世代镇守的各种好处,再抓起来渤海侯家当反面例子论证:您看看,陛下您看看,这渤海侯家都成了地方土皇帝了!啊?属国献的美女他都敢扣下来!他眼里还有朝廷还有陛下么?赶快给他老崔家连根拔除了吧!
文官武将齐心合力这么痛骂一个人,还真是大周鲜有的事。皇帝顺应百官之意,选了一位老成的御史为钦差,带着几个武将和一帮锦衣卫去渤海郡下诏,叫渤海侯领渤海崔氏一族进京面圣。贡女之事若真有其事,则令人将其送回金谷国与家人团圆,另赐金帛为再嫁的嫁妆。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钦差,领了三千西山大营骁勇,还赐有可以随时征用地方兵力的虎符。这一举动,显然是防着崔家叛乱了。
朝堂上这么大的事,总会传到后宫中。林太后听到渤海侯家竟闯了这么大的祸,气得差点没昏过去,直骂她妹子妹夫糊涂。渤海侯夫人还想进宫面圣求情,被太后命人拦在宫外了。
太后当晚脱簪披发,去了先帝灵前谢罪。自从上次林婉素进宫哭诉皇帝派她丈夫去云州,太后总算醒悟过来了:掌握着帝国权力的人,早已不是她丈夫了。而是她名义上的儿子。她对他只占礼法名分,而无养育之情。并且,皇帝已经对林家深深厌恶了。
现在,林家若想保得平安,不受崔氏牵连,就得她放低姿态。希望她的低姿态能够得到皇帝的谅解。
太后在先帝灵前脱簪谢罪,皇帝当然得去接她啊。据说最后母子相拥而泣。
御史王赟又上了一道奏章,再次痛批渤海侯夫人,说她有负先帝与太后恩情,令太后蒙羞,害得太后一把年纪了还要到先帝灵前谢罪。然后全方位把渤海侯夫人一个遍,从善妒说到不能养好孩子,又说她跋扈,自从进京后老是进宫把太后气病,简直就是个老不修。空长了年龄而没有匹配的智慧和德行。这种人啊,真应该羞愧自杀。
渤海侯夫人吓得从此闭门不出。
端王事搞这么大,韩瑶光更不敢去京城了。去了就是去看热闹。
她只得再次推迟去看望太妃的日子,叫人送了干酪和她新做的奶油蛋糕去王府。并把由老郡主润色修改的《桐花女泣血传》和女先儿们写的唱词誊抄了一份,也送去给太妃看看。
这些日子,这部《桐花女泣血传》从梨溪山快速传到了京城中。瑶光派人将书稿和唱词送到京城一家书局印了五百份,送到三坊六巷繁华地的酒楼茶楼里的说书人那儿去。她本来还想再花钱印一批,没想到大周和9012一样,没版权意识的人多着呢,《桐花女泣血传》很快被盗印了,简装五十文一册,精装七十文一册。还有漏字错字纸质粗劣的粗装版,一本只要二十文。(后来八卦祖宗老郡主据可靠消息听说,这些粗装版是锦川伯家的对头搞的!文里朝代名字全都模糊化了,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说的谁的事。)
</div>
</div>
孟婆子有些担心,但哪敢违拗瑶光,只好带丫鬟婆子们都出去了。
厅堂里只剩下两人,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天色仍旧蒙昧未明。
瑶光问,“你家主人现在何处?”
沈婆子口唇轻抿一下,依旧垂眸颔首,面带微笑答:“我家小姐在景和二年获罪,除了道籍,发往江州,在距江州府城四十里的荪县病逝。”
瑶光叹口气,“那你潜伏在翠谷,是想怎样?找谁报仇吗?李静微?”
沈婆子抬起头,紧紧抿着唇,双眸冰冷,又像燃着火。
就在刚才,瑶光本来好奇这院子何时住了人,见那婆子去倒夜桶,两人打个照面,也便罢了,可她突生疑窦——这婆子虽穿着粗布衣裳,瞧气度仪态却像个管家婆子,至少是近身服侍之人,那么问题来了,在翠谷居住的,谁的近身服侍者会穿粗布衣服呢?
瑶光自己不甚讲究,可是却一直很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她自己穿粗布衣是图着方便,但身边的人却得四季都有至少两套上得了台面的衣服,因为他们在意这个,若穿得不像话,会被其他仆人嘲笑。
她再仔细一想那婆子的容貌,忽然间想起王顺送多宝等人上山时被一个婆子冒充灵慧祠管事冒领了门礼的事!
事后薛娘子和张师姐曾叫人去查,只查到这婆子又充做小贩,将从王顺那儿骗来的菜蔬、鲜果、鸡鸭等物尽数卖给了山上其他几个道观!
当时瑶光就觉得这个婆子可真他酿的是个人才!骗了礼物后不慌不忙变现,然后不知所踪,神奇。
因为这事实在少见,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走了几步想起那婆子的样貌,不正是王顺形容的么?
没想到她真是胆大啊,住的地儿还挺高级呢,竟然在翠谷找了一处空房子住了。只是平日不知她如何生活。
瑶光想来想去,觉着这个人潜伏在这里肯定是有什么事要做,一问,原来那院子是她旧主所居。熟门熟路。
听到沈婆子说她旧主已死在流放的路上,瑶光对自己的揣测更肯定了几分。江州在哪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去的就是江州,然后遇见琵琶女,写了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在大周京城两千多里之外,沈婆子孤身一人,走了几千里路跑回京城,就为了占空房住?不会吧?再想想她当初为何守在灵慧祠门前,还能让王顺一下把她当成灵慧祠管家,恐怕也不是巧合。她旧主因何获罪被流放?还不是李静微她爹没事找事来翠谷扫黄打非?
沈婆子听到瑶光这几个犀利的问题,一改之前恭顺的样子,神色冷峻,冷笑道:“炼师冰雪聪明。不错,我家小姐死后,我早就如槁木死灰行尸走肉。我也想过殉主,可我家小姐高义,自知难逃惨祸后就将我们一干奴仆全数放了籍,将家中余资分给我们让我们自寻生路,可我不愿离开。我从小姐四五岁时就服侍她……此去江州两千余里,我怎能弃她而去?我誓死不离,她也无可奈何。只是,小姐还是……”
她哽咽几声,又刚硬起来,红着眼圈道:“李小姐的爹爹为求美名,将多少人性命断送。若是他的女儿韶龄年华就死了,不知他会不会难过?我守在灵慧祠门前,见了李小姐好几次。可是——”
沈婆子嘴唇抽搐,泪水夺眶而出,“我下不了手。我的小姐,也是那般年纪,也跟她一样……”
刚好这时王顺来送门礼,沈婆子骗走礼物卖了些钱,偷溜回翠谷,原只想看看旧居,没料到门锁都没换。她进去了,屋子里陈设依旧,追思旧主,一时间也不知该往哪里去,就这么住下了。翠谷别院房子不易出手,平时也没人来看,她昼伏夜出,倒也无事。
瑶光有一事不解,“我听说,大多数女冠都除籍罚款而已,怎么你家小姐判了流刑?”薛娘子说过,只有那几家专门做勾搭世家子弟生意的才判了流刑啊。
沈婆子抹着泪咬牙切齿道:“我家小姐姓童,原也是京西大户人家小姐,只因家族实在没了人口,不愿与族中远亲裹乱,我家老爷临终前给小姐办了道籍,出家在山上金灵观。我家小姐与锦川伯金家的三公子交好。那一夜,公子前来与她相会,谁料到……天降横祸。若公子肯说句话,是与我家小姐相恋,而非行勾栏事,我们只要交了罚款就不必流刑。谁知,那金三公子竟躲起来避而不见了!我好不容易找到他,求他出一张文书也可,不用他去京兆尹,他——他叫随从打了我一顿,自己跑了!”
瑶光为她与童小姐难过,“那金三公子现在呢?”
沈婆子苍凉笑了一声:“炼师是想问我,既然如此,我应该去找那金三公子报仇才对,为何迁怒李小姐?嘿,您所料不错。江州距京城这么远,我葬了小姐后又大病一场,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如何能回京?我病愈后,便在江州城中一家店铺做杂活,攒了一年多的钱,这才千辛万苦回到京城。我一到京城,先去的便是锦川伯家。谁知老天无眼,金三公子这二三年中过得好不胜意,先娶了门当户对的妻子,又中了进士,现已做了官,外放去了郴州。”
郴州离着京城又有快一千里了。
瑶光长叹一声,“不知,你如今作何打算?还要攒钱去郴州么?即便去了,他是官,你是民,你又有什么办法接近他?如何报仇?是手刃他?还是潜入他后宅,伤他妻儿?”
沈婆子泪如泉涌,哭了一会儿说,“我岂不知这事有多难呢?可恨世间负心薄幸之人偏偏遭老天庇佑。”
瑶光摇头,“你既然都把话说开了,又何必这时还作态呢?你知道我身份,今日跟我说这些,是想借我之手报复金三公子吧?”
沈婆子跪俯在地上,“炼师,求您为我家小姐伸冤。”
瑶光叫她先起来,“我很同情你家小姐的遭遇,更敬佩你的忠诚坚韧,但我也不能只听你一面之词。你若愿意,暂且留在我这里。我为你慢慢筹划。如何?”
沈婆子踌躇片刻,再次跪拜,“多谢炼师收留。”
瑶光叫人给沈婆子食物,又找了被缛等物给她,叫孟婆子送她去山下的羊毛作坊农舍住着。
沈婆子收拾停当,来给瑶光叩头,“不能白吃白住,炼师只管吩咐,我什么都能做。”
她早脱了奴籍,瑶光看了她籍书,便和她立了雇佣契约,和工坊现在请的几个大妈一样,按件计费,只是一个月少三百文钱,是吃住费用。
到了傍晚,天空终于放晴,梨溪山上又更冷了些。
瑶光上灵慧祠,和薛娘子说了沈婆子的事。
薛娘子叹道:“童小姐所遇非人,可幸身边还有一个这样的忠仆。这人若说的都是真的,性子坚忍刚强,胜过多少男子……若是留下,可为我们助力,可是……”
瑶光知道她顾虑的是什么,“不妨。是真是假,不难打听。她这样有本事,想走,我们也留不住。”
这一夜,瑶光回到别院,又失眠了。
她总是在想童小姐的事。
这位小姐比许多女子幸运得多,虽然父母早亡,但她父母真心疼爱,又有忠仆,又有资产,爹临死前还给她安排了一条安安稳稳的路。谁知道,童小姐有了宝贵的自由和物质基础,还想追求爱情,谁知一不小心遇见个渣男,再遇到点人祸,翻车了。
正如沈婆子所说,苍天不开眼,薄幸负心的金公子在童小姐流放受苦的时候又是金榜题名,又是洞房花烛,还做了官儿。
她翻来覆去,干脆又披衣而起,奋笔直书。她并不是为童小姐鸣不平写奏疏,而是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
瑶光这一写就写到天色将白。
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写了!这真是在晋江看书看久了,猴子都能写文了啊。
创作者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兴奋的冲动,这是种充满焦灼的幸福,其中还掺杂着不易察觉的痛苦,这时候的创作者的肾上腺素和脑内啡狂飙,人体产生自然的兴奋剂,感受不到疲劳也感受不到饥饿,他们此时的创造力就像在赛道上疾驰的赛车,必须要把创作完成到某一阶段,车才能停下来,这个极度激动的状态才能逐渐平复。
瑶光胡乱吃了点东西,拿着刚出炉的文白夹杂的手稿跑去灵慧祠,先让老郡主掌掌眼,“师父,咱们能叫女先儿来说这个么?”
那天老郡主到碧水江汀瞧了瞧,觉得不管是什么都不错,就是气氛不够活跃,为什么不请两个说书女先儿呢?多点人气也好啊。眼看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山上人都少了,你这个什么“论坛”整天开着没人来,怪没面子的。
老郡主戴着老花镜看得津津有味,放下文稿叫清芷,“笔墨伺候。我来润色润色。”
她笑嘻嘻对瑶光说,“怎么不能?从前奉纯公主养了一群小戏子,就爱整天自己编戏叫他们演。唉,她那戏编的,稀烂。你这个嘛,文采也就三流,文笔更是狗屁不如,但胜在其中有真情。真情,最为可贵。奉纯那些戏就是无病呻吟。咱们编好了文稿,叫女先儿们串成曲子,就可说书唱曲了。唉,奉纯公主死后,她那群小戏子不知都去哪儿了。”
老郡主连骂人都能骂得辞藻华丽,何况是正经写文呢?这篇文经她润色后,果然美味得多了,薛娘子、张师姐和宋李两人看的时候都落泪了。
老郡主还给文起了个一听就凄美中透着狗血的名字,叫《桐花女泣血传》。
大周女先儿说书,与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说法不同,女先儿说书是两人配合,一人面前放着一面立架,架上是面盆大小的书鼓,边敲边唱,另一人或用琵琶,或萧管,或琴瑟,或牙板与之相合,一人唱一段,唱词大多是七言一句,四句一段。
与老郡主相熟的那两个女先儿,一个叫王玲娟,一个叫冯慧娘,都是京中名角,文化素养比瑶光高了不知多少,而且专业。
她们一看文稿就道:“老观主高才!这编成书来说,定能红遍京师。”
她们将童小姐这段故事改换时代背景,人物姓名隐去,结尾改成忠仆感动神明,复仇成功,薄情郎金公子乘舟落水嗝屁了,桐小姐变成了桐花之神。
怎么爽怎么来,大快人心。
瑶光付了女先儿们一个月的钱,老郡主又加了一倍给她们做奖金,叫她们俩住在退思居,每天到碧水江汀说书,先说一个月的。
有张师姐做宣传,山上女冠们一天之内都知道了碧水江汀请了女先儿长期站场,说的还是新编的书,纷纷来听。碧水江汀又热闹起来,卖了挺多点心茶水的。
当桐花女的故事从梨溪山传到京城的时候,从七月初就离京的端王,终于也回到了京城。
第98章 搞事
端王一回来,朝堂再次震动。事实上,他还没回来,就已经搞事了。
端王在中元节前去了大周龙兴之地垠州祭祖,本来在中秋前应该能赶回京城,但从垠州回京路上遇到了皇帝派去巡查的一位御史求救。
御史到地方巡查,这种事其实历代皇帝都有做,即使9012年也有中央巡视组嘛,不过呢,巡查御史能不能真的看到地方政务真相,看到了会不会管,管了会不会管到底,这就见仁见智了。
这位御史王赟就是个路见不平管到底的硬骨头,结果被地方黑恶官绅给倒打了一耙,先是身边负责保护的锦衣卫在逼奸良家妇女被抓进监牢接着连遇路匪要不是恰好遇见端王,估计王御史回不了京城了。
端王也不是好性儿的当即把护卫侍从分成几批乔装打扮,他自己领着王赟一伙人又跑回龙潭虎穴搅了个天翻地覆,地方官绅不是和匪盗勾结么?好。那我先烧了匪盗的寨子再到县城找你。几方人马杀到县城,将县衙官员连窝端了从临县抽调官员衙役,彻底整顿政务。
等这些事处理完,中秋早过完了。
返京途中,端王听说韩瑶光把渤海侯家公子给打了,一问究竟,那哪能当没事儿啊?
我老婆,就算出家了那也曾经是我老婆。你敢调戏她?
这不刚好顺道么?那叫王赟再去渤海郡看看呗。我自己先慢慢走着。
王赟这“顺道”一去,还真查出来崔家几件不得了的事。
作为一个世代镇守一方的公侯,尤其渤海侯这种地方财政和兵权都在手里的,不欺男霸女都奇怪了。不过,崔家胆子还真不小,要只是抢占民田这些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崔家私藏了金谷国的贡女。这可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党性问题了啊,同学们。
金谷国是大周的邻国和属国,三面环海,一面与渤海郡接壤,盛产人参、貂皮和珍珠,自打前朝受封之后就有向皇帝献美女的惯例,称为“贡女”。当年老皇爷也收过人家的贡女,这些贡女现在都成了老太妃,在京郊一个行宫中过日子。
景和帝继位以后,连选妃都不选,怎么会要金谷国的贡女?他是以“孝道”治国的,认为叫人家异国女子去国离乡,从此一辈子骨肉分离,很伤人和,便当一项德政免了金谷国进献贡女。
万万没想到啊,皇帝免了金谷国献贡女,这渤海侯却没把那一年金谷国送来的贡女给人家退回去!
金谷国每年的朝贡表疏全是由使者乘船送到渤海郡,再由渤海侯派人送进京城的。也没发现自己每年上贡的东西都在渤海侯这儿被扣了一遭,就连朝贺表疏等也被篡改了。
王赟、端王还未到京城,密报已经进京了。
崔家这事一爆出来,哇喔,好炸哦。
举朝震惊。
这个罪名可真不轻。这几名贡女全被崔家父子收用了。其中一人,成了渤海侯的姬妾有了身孕,今年六月竟被渤海侯夫人逼堕其胎致死。
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先前出了韩瑶光痛打渤海侯家公子的事,皇帝一直装作无事发生,既不治罪这位表弟,也不召见他,朝廷官员们有点拿不住这方向,但王赟的密报奏章一回来,皇帝让在朝堂上一念,大家均想:哦,原来陛下在这儿等着呢。那登基还等什么啊?赶紧的,抄家伙狂批崔家呀!
渤海郡东临大海,自古有渔业、海盐两项大收入,又因为和金谷国接壤,与东山国一海相隔,海贸收入也不错,这可是块人人垂涎的大肥肉。不过渤海侯世代镇守,无人能下口而已,这时得了机会,哪能放过。
于是便有人说,从前因为渤海郡常有海盗海患,所以才需要一个高度机动性的管理系统,得要一个能统筹各方的公侯世代镇守,如今四海波平,为什么不干脆撤了渤海侯世代镇守的制度,仿泉州、泊州等沿海州县之例,设市泊司和州官县官等,再另设驻军呢?如此一来军政分开,才是常理。
这个提议很合理。放眼大周,即使一地藩王,如庐陵王、张掖王等,也只是领一份食邑,一不干政,二不蓄兵,只在地方上领个闲职,或是教化,或是督政,还真没有哪一家能像渤海侯家这样又管着地方税收,又管着地方兵马的,即使边州各地的镇守将军也没有这么多权力,人家那儿还真是时不时打几仗呢。
本来渤海侯家被搞,也就言官们激动,这下,武将们一听,嘿好机会呀。渤海侯府要是被裁撤了,那我们就有机会出京镇守啊,去的又是连着十几年没打过仗的渤海郡,大大的肥缺,谁不想去?他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条陈、写奏章,例数轮着派官儿去管比一家子世代镇守的各种好处,再抓起来渤海侯家当反面例子论证:您看看,陛下您看看,这渤海侯家都成了地方土皇帝了!啊?属国献的美女他都敢扣下来!他眼里还有朝廷还有陛下么?赶快给他老崔家连根拔除了吧!
文官武将齐心合力这么痛骂一个人,还真是大周鲜有的事。皇帝顺应百官之意,选了一位老成的御史为钦差,带着几个武将和一帮锦衣卫去渤海郡下诏,叫渤海侯领渤海崔氏一族进京面圣。贡女之事若真有其事,则令人将其送回金谷国与家人团圆,另赐金帛为再嫁的嫁妆。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钦差,领了三千西山大营骁勇,还赐有可以随时征用地方兵力的虎符。这一举动,显然是防着崔家叛乱了。
朝堂上这么大的事,总会传到后宫中。林太后听到渤海侯家竟闯了这么大的祸,气得差点没昏过去,直骂她妹子妹夫糊涂。渤海侯夫人还想进宫面圣求情,被太后命人拦在宫外了。
太后当晚脱簪披发,去了先帝灵前谢罪。自从上次林婉素进宫哭诉皇帝派她丈夫去云州,太后总算醒悟过来了:掌握着帝国权力的人,早已不是她丈夫了。而是她名义上的儿子。她对他只占礼法名分,而无养育之情。并且,皇帝已经对林家深深厌恶了。
现在,林家若想保得平安,不受崔氏牵连,就得她放低姿态。希望她的低姿态能够得到皇帝的谅解。
太后在先帝灵前脱簪谢罪,皇帝当然得去接她啊。据说最后母子相拥而泣。
御史王赟又上了一道奏章,再次痛批渤海侯夫人,说她有负先帝与太后恩情,令太后蒙羞,害得太后一把年纪了还要到先帝灵前谢罪。然后全方位把渤海侯夫人一个遍,从善妒说到不能养好孩子,又说她跋扈,自从进京后老是进宫把太后气病,简直就是个老不修。空长了年龄而没有匹配的智慧和德行。这种人啊,真应该羞愧自杀。
渤海侯夫人吓得从此闭门不出。
端王事搞这么大,韩瑶光更不敢去京城了。去了就是去看热闹。
她只得再次推迟去看望太妃的日子,叫人送了干酪和她新做的奶油蛋糕去王府。并把由老郡主润色修改的《桐花女泣血传》和女先儿们写的唱词誊抄了一份,也送去给太妃看看。
这些日子,这部《桐花女泣血传》从梨溪山快速传到了京城中。瑶光派人将书稿和唱词送到京城一家书局印了五百份,送到三坊六巷繁华地的酒楼茶楼里的说书人那儿去。她本来还想再花钱印一批,没想到大周和9012一样,没版权意识的人多着呢,《桐花女泣血传》很快被盗印了,简装五十文一册,精装七十文一册。还有漏字错字纸质粗劣的粗装版,一本只要二十文。(后来八卦祖宗老郡主据可靠消息听说,这些粗装版是锦川伯家的对头搞的!文里朝代名字全都模糊化了,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说的谁的事。)
</div>
</div>